建筑坐落于陳家鋪村最為熱鬧的地段之一,從山頂俯瞰,很輕易就能憑借玻璃天頂的設計特征聚焦到它的所在。博物館設計澄澈剔透的一方天頂如一面旗幟般書寫陳家鋪村的“新地方志”。它給予了村莊第一個可以停留的公共空間,也將村子的日常生活與文脈呈現給遠道而來的人。
挑戰(zhàn)與解決
一間民宿博物館
當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鄉(xiāng)村尋找質樸寧靜,卻又受限于相對單一的空間,很難滿足客人對鄉(xiāng)村生活的體驗需求。與此同時,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村的公共空間該如何營造?是否可以與民宿結合?
在一系列問題的索引下,作為一個文化品牌開發(fā)的民宿,作為大堂,十鐘山房博物館重點去講述在地的文化故事。合伙人周周細心整理線索并在空間中重塑了村民的生產與生活場景:做飯、喝茶、舂米、祭祖、看書、起居等,從而提供有吸引力和價值的體驗。
十鐘山房與原住民的房子別無二致,完美融于崖壁村落之中。但實際上,它改建自一個鋼筋混凝土的房子,設計選擇尊重村落原始肌理,部分拆除重構,以夯土與木構房中房來組織空間。
博物館設計傳統的天井以帶有玻璃天頂的形式革新演繹,頂部的老虎窗引入相對穩(wěn)定的自然光,且拉近了周遭環(huán)境與建筑的關系,隱喻著設計對在地化的關注。
西南角的廚房在常見的桌、廚之外,合伙人陶睿專門搜集了一件地域性極強的蓑衣。山林中的松陽常常會迎來雨的光臨,村民出門前隨手穿上蓑衣就能在室外活動自如,老物件如神來之筆。
廚房
我想,真正的復興不是收集,更是由表及里的喚醒與共鳴,是將人情味歸還給建筑——用羅振華的話說,就是曾經的生活被召喚回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