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名稱:閱時光
設計總監(jiān):彭征
主案設計:練遠朝
設計團隊:梁景山、朱國光、蔡文姫
項目管理:李永華
設計單位:廣州共生形態(tài)工程設計有限公司
項目業(yè)主:中南置地
業(yè)主團隊:胡雅莉、劉明、張貴龍、姚海峰
項目地點:江蘇海門
設計時間:2019年09月
竣工時間:2020年06月
設計面積:1073M2
主要材料:水磨石、木地板、木飾面、耐候鋼
“我們時代的焦慮與空間有著根本的關系,比之與時間的關系更甚?!?
——米歇爾·??隆恫煌臻g的正文與上下文》
轉變:個體與公共
以農耕文化作為基礎的傳統(tǒng)社會,常依附于土地而存在,最初的城市雛形沿著河流水域發(fā)展,人口聚集形成村落、小鎮(zhèn)。隨著工業(yè)文明的發(fā)展,原本散居的環(huán)境被高聳的建筑群所取代,人們從散落的生活方式中穩(wěn)定下來,定居在城市中。
這樣的轉變同時也在改變著人、空間、城市之間互相指向的關系——通達效率的提高,生活方式的改變,使得人們從定居的狀態(tài)又轉變?yōu)檫w移的特征。城市化的發(fā)展不均和私有化,帶來了流動性、臨時性、封閉性,也決定了城市空間“公共性”缺失的必然性——個體之間的關系趨于淡化,社會中的城市空間逐漸被轉化為可消費的商品。城市中的個人空間作為身體的緩沖區(qū)不斷被壓縮,而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。
課題:時代之下的個體精神訴求
人與空間的復雜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社會關系的顯現(xiàn)。公共空間的存在不僅僅是尺度的限定,它是場所與人發(fā)生關系的地方,場所可以透過人的行為活動,賦予特殊意義;而人們也可以根據(jù)空間的特性,識別、辨析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,去書寫場所內的敘事。圖書館設計
社會進程所引出的轉變和個體在此間的需求,向設計者鋪開了宏大的命題,同時也是課題——在可操作性層面,從提倡社區(qū)共生出發(fā),可能由共享空間催化出社區(qū)文化,在充滿陌生感的城市中創(chuàng)造給予“游牧”的個體以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社區(qū),是城市發(fā)展的內在要求和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訴求。
升級:從銷售到體驗
單純的消費場景已不再能滿足消費的需求,亦是這一訴求的顯性體現(xiàn)。作為消費場景的一種,售樓處的去“售樓處化”,應運而生。
對中南置地而言,海門這座城市本身就是故鄉(xiāng),29年來,除了一個又一個人居理想的打造,從教育、醫(yī)療、養(yǎng)老到慈善,中南也以行動回報和反哺故鄉(xiāng)。這也是中南作為一個大的“個體”對于“公共”建設發(fā)展的推進。圖書館設計
項目定位為“城市展廳”,位于老中南城的一樓,除了作為中南置地之于這座城市的門戶,也是未來與訪客對話的第一個交界面,更希望通過公共空間的打造,為城市引領美好的價值。
基于中南城兒童及青少年教育的改造運營定位,展廳以“閱時光”為名,設定為公益性、全民性的城市閱讀中心,聯(lián)合大眾書局,共同構建融合實體書店、美學生活、文藝沙龍等于一體的城市閱讀空間。